身為上班族,你現在所屬單位的人力足夠嗎?是不是覺得應該再補上一兩位生力軍,讓同事們不用忙得要死,每天加班、到處救火呢?

台灣勞工以工時長著稱,根據2015年統計,台灣人每年平均工作2141小時,排行世界第四,只稍微落後於墨西哥、哥斯大黎加和南韓,比已開發OECD國家每年平均多工作371小時(大約46天)。講數字你大概沒感覺,但想想自己上次準時下班回家吃晚餐是什麼時候,那心情大概八九不離十了。

我們的工時如此之長,每天都有無止盡的事情要做,我從沒聽過任何朋友說自己單位人力充足,覺得上班輕鬆;反倒是每天都有朋友在問:「誰有認識適合做某工作的人選,麻煩介紹一下!」

在我個人交友範圍的小樣本裡,還真的大家都在缺人──之前上班的公司、與我聯繫的出版社、接案的客戶、接另一個案子的客戶、朋友的朋友創辦的新公司,每個單位都在找人,從網站編輯、行銷、業務、企畫到主管,樣樣都缺。

該怎麼分析你我的公司都在缺人的狀況呢?產業總體層面的因素留給分析專家來說明,這篇文章從同事互動的個體角度切入,做點另類的詮釋。

因為只要補滿人,就會有同事走人

從同事決定去留的賽局來看,一個組織始終都在缺人,似乎才是一種均衡。因為一旦團隊把缺額補滿,就有同事會想提離職。倒不是說工作像監牢,我們一有機會就要逃跑;我觀察到的正好相反,因為台灣人太認真負責,所以公司缺人的時候反而走不了。

想想看,如果一份工作需要團隊處在人手不足的狀況下,每天加班才能解決,哪有同事會提離職呢?大家會想:「我一走,等於把工作丟給同事,現在大家已經累得半死,我走了難道真要同事去死?」

人手不足的時候,我們習慣更認真加班,好好把大案子拚完,等旺季過去可以稍喘一口氣的時候,公司也有空徵人了。然後等組織補齊預定編制的人力,哇,我們終於可以鬆一口氣,向老闆提離職:「我現在離開,才不會對團隊帶來太多困擾……」

就這樣,公司永遠都處在缺人的均衡狀態,補了新人卻離了舊人,其他同事還要幫新人交接進入狀況,大家還是每天忙著加班救火,直到新人上手,事情總算輕鬆下來,有空再去補滿編制人力。然後,又會有同事要走……

選擇此時離開,才不會給團隊帶來困擾

對上班族來說,這種「團隊好不容易上軌道,卻又要另起爐灶」、「組織好不容易補滿人,又有同事要走人」的辛酸,時常反覆上演,而這時離開的同事,多半都是認真負責、做事有一套的好夥伴(沒能力的同事也無法一起度過低谷期嘛),常常令人可惜。

前不久聽一位前輩說,有位得力助手在公司做了十幾年,在產業裡能力備受肯定,公司也很器重,但卻突然提了離職,這位前輩不解。對方解釋說,其實幾年前就在思考職涯的另種可能,只是公司那時狀況不穩,所以不敢離開、也不願拋下同事,直到最近單位的業績回升,他也培育了幾個新人,覺得選在此時離開,是最不給團隊帶來困擾的機會。

對管理者而言,怎麼留下這些好手還真是一大挑戰。我們都希望職務有變化的可能、組織始終有新目標、新挑戰,還得控制在有點難度又不會操死人的狀況,否則每天都在做重複的例行工作,即使公司賺錢也會想走人的。

扛下太多責任,也會拖垮自己

另一方面,有些工作者因為組織老是缺人,因此一人做了好幾人份的事情,導致許多流程卡在自己身上,既成為組織的關鍵人物,卻也是團隊工作的瓶頸。當處在這個位置,我們總認為自己很重要,不敢離開,否則事情會進行不下去,愈是認真負責的同事,愈容易累垮自己,最後還是要同事幫忙收拾殘局。

也因此,當太多流程卡在自己身上時,工作者也要適時放手,維持健康的分工狀況。我們常在離開工作後才發現,原來在職場裡沒有人無法取代,組織會找到它完成事情的方法。即使沒有自己,團隊還是走得下去,只是過程會有些不同。也許你可以在人力編制補滿時選擇離開,找尋自己的下一個可能;也許你會選擇留下,重新思考怎麼讓團隊完成工作的過程,因為有你而更美好一點。
 


文章來自: 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blogs/society-watch/公司為何總缺人?-070757498.htmlLV LV包包 LV皮夾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林惠雄冶桅腰肢補 的頭像
    林惠雄冶桅腰肢補

    hft570par4838的部落格

    林惠雄冶桅腰肢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